2025年5月9号(周五)晚7:00,在11号教学楼211教室,“生态文化研究”第69场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场沙龙由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山东航空学院生态文化省级普及教育基地和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承办。沙龙主题为:“地·政·人——黄河改道、清代河政转向与基层生态”。本场沙龙由韩荣钧副教授主持、点评,李雨泠博士主讲,文化生态学研学会部分学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伊始,韩荣钧副教授介绍了本场沙龙的安排情况。随后,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索雨彤同学(24中文本1)进行发言,该同学聚焦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阐述了这次改道导致山东滨州等地的地理经济格局发生巨变,从而推动了清代河政的转向,但却因腐败等因素致使改革困难。这启示当下应科学应对灾害与生态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接着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唐冰(24历史本2)进行了发言,该同学指出清代黄河改道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引发河政转向,从保漕运转向多元目标,严重冲击基层生态,但也促使基层社会变革,为当下应对生态变化和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第三研学组选派的孔晗臻同学(24中文本3)认为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是由泥沙淤积与人类活动造成,致使华北水系重组,带来了系列问题,影响了基层管理与生态治理。
三位同学发言之后,研学会各研学组都围绕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互动交流,并深入探讨分析了相关问题。
简单茶歇后,李雨泠博士围绕本场沙龙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李雨泠博士指出,黄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有“善徙、善淤、善决”的特点。历史上经历了六次大改道,1855年兰考决口改道形成了现今河道,每次改道都重塑了地理格局。李雨泠博士通过《六省黄河堤工埽坝总图》展示了黄河水利信息,向大家介绍了埽坝功能、构造及材料演变,讲述了靳辅、郭大昌、栗毓美等治河名臣事迹,体现了河政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关联,并向大家阐述了清廷治理黄河的政策与转向。最后,李雨泠博士指出,黄河改道破坏生态,引发了“湖团”与地权冲突等问题,反映了自然、政治、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黄河历史及生态治理提供了多方面视角。
最后,韩荣钧副教授对本场沙龙进行了点评。韩荣钧副教授认为李雨泠博士的发言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引经据典,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学术功底。另一方面,韩荣钧教授也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同学们以后有更为精彩的表现。
本场沙龙,同学们收益颇丰,对黄河改道、清代河政转向与基层生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参加本场沙龙的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