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

【滨州文学研究】第18场学术沙龙“生命、生存:对生活的深耕与叩问——惠民诗歌的现状与展望”成功举办
  • 作者:滨州文学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4-06
  • 浏览次数:166
  • 2024112日上午900,在11号教学楼416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第18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场沙龙由滨州文学研究中心、惠民县作家协会、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山东省生态文化普及教育基地主办,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承办,沙龙主题为:生命、生存:对生活的深耕与叩问——惠民诗歌的现状与展望。

    本场沙龙由滨州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主持,特邀滨州市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赵雪松先生,滨州市评协名誉主席、著名诗人王长征先生,惠民县孙子文化研究院院长、散文家孙光新先生,惠民县作协彭军先生、李爱华女士、孙光利先生、董佃伟先生、刘清海先生,滨城区作协时培建先生、王永彪先生,阳信县作协马宁女士参加。此外,参加本次沙龙的还有校研究生处闫永利处长、人文学院李兆禄教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的部分同学。

    首先,彭军先生结合自身任教经历,提出“写诗是一种在写作中寻找自己的过程”,阐述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强调诗歌写作要从简单话语中挖掘复杂情感;李爱华女士针对惠民诗歌的现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当下惠民诗歌创作“写作边缘化”问题,鼓励新年轻人积极投身写作;孙光利先生指出,年龄与阅历积累使诗歌创作呈现出自然感,鼓励同学们积极融入土地,增长卓识,挖掘文学内涵;董佃伟先生结合自身创办文学社的经历,通过作品鼓励同学们以文学创作为自我修行,深度挖掘内心世界;刘清海先生向我们描述当下惠民诗歌创作情况,提出诗歌写作要饱含深情、面向大地,同学们要强化对诗歌的理解,鼓励惠民文学要创作出更加令人感动的诗篇,表现新时代惠民诗歌的生命力。

    接下来,学生代表先后进行发言。刘天宇同学从审美与抒写两方面分析彭军、董佃伟、孙光利等诸位嘉宾作品,展示了惠民诗歌的真善美与魅力;李嘉慧同学深入历史长河,细致探讨了惠民诗歌饱含的希望、人文关怀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惠民诗歌鼓舞人心的力量;王璐瑶同学立足当下,分析惠民现代诗歌艺术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展望其发展未来,提出惠民诗歌未来发展的向好趋势,获得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赞扬。

    茶歇过后,赵雪松先生对众作家的作品分别进行点评,认为诸位作家在写作上都有能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关于未来的诗歌创作上,赵雪松先生指出要重视农业文明与土地悲悯对诗歌创作的根性作用,强调诗歌创作要具有“常识感”,紧贴生活,不要虚假地抒情;王长征先生对惠民诗歌发展有深入的了解,他针对诗歌的内涵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惠民诗歌想要长远发展仍需要年轻人的积极热情与广泛阅读学习的参与,如此才能给惠民诗歌带来新鲜血液;孙光新先生、时培建先生、王永彪先生、马宁女士谦虚地评价了个人作品,针对惠民诗歌的未来,他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闫永利处长结合自己对惠民诗歌的独特记忆,指出作品要立根土地,更要与时俱进,敢于挖掘独特新鲜笔法来保持乡土文学的蓬勃生命力。最后,李兆禄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年轻人对于写作的激情热情,更勉励大家深入生活,善于体察感悟,为惠民诗歌发展蒸蒸日上做出贡献,共同创造大有可为的时代新文学。

    本次沙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交流活动,同学们不仅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惠民诗歌的特色与美,更认识到诗歌创作的重要内涵与意义,对惠民文学创作研究产生更加浓厚的热情与兴趣,本场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