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上午9:00,在山东航空学院11号教学楼416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第20次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场沙龙由滨州文学研究中心、滨州市戏剧家协会、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山东省生态文化普及教育基地联合主办,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承办。沙龙主题为:根植传统的先锋探索——藏宝荣渔鼓戏《今夕何夕》的写意风格与现代意识。
本场沙龙由山东航空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彦红博士主持,特邀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调度中心副总监、滨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振平先生,滨州电视台电视专题部主任、滨州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宋美娟女士,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山东在御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平先生,滨州新闻传媒中心新媒体采访部副主任、滨州日报记者、滨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刘清春先生,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臧宝荣女士,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青年剧评家孙雪女士参加。此外,参加本次沙龙的还有校研究生处闫永利处长,山东航空学院人文学院王光利教授、刘玉华副教授、李兆禄教授、李盛涛副教授、邢长远副教授、孙永副教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的部分同学。
首先,参会人员欣赏了戏剧《今夕何夕》的精彩片段。
随后,臧宝荣女士分享了个人的创作心得,她从传承与创新、剧情与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今夕何夕》进行了阐述,认为戏剧创作既应承接前辈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又应该带着先锋理念推动古老戏曲的现代化发展。
接下来,学生代表先后进行发言。王璐瑶同学探讨了对臧宝荣女士的渔鼓戏《今夕何夕》的写意风格与现代意识的理解,她认为《今夕何夕》在渔鼓戏传统写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是一部将传统渔鼓戏的写意风格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的作品。王桂敏同学分析了渔鼓戏《今夕何夕》的剧目创作和表演形式,她认为《今夕何夕》的创作者臧宝荣紧紧抓住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善恶一念”的转变中深刻揭示人性向善的本质。殷双双同学分享了《今夕何夕》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现代意识,她认为《今夕何夕》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现,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一次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茶歇过后,李振平先生发言,他提到剧本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紧张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来吸引观众,拉近了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距离。宋美娟女士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谈到了《今夕何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今夕何夕》对戏剧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刘金平先生赞扬了《今夕何夕》独特的剧情设定和审美体验,对《今夕何夕》的叙事方式和主题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刘清春先生的发言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戏剧《今夕何夕》中的极简美学密码,表达了对青年大学生积极寻找“美”的期待。孙雪女士从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趋势角度,谈到创作中应力求符合新时代戏剧的趋势和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表达了对戏剧《今夕何夕》的赞许。
随后,王光利老师从《今夕何夕》的价值导向等方面表达了对《今夕何夕》的赞扬,他认为《今夕何夕》充分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审美喜好和戏剧作品应有的文化立场,保留渔鼓戏惩恶扬善的传统,引导观众聚焦对人性的思考。刘玉华老师发言围绕剧中“善恶一念间”的思想,深刻探讨了《今夕何夕》“人性本善”的观点。李兆禄老师指出了《今夕何夕》在情节设计、文化底蕴、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优点,表达了对《今夕何夕》创新方式的赞美。李盛涛老师发言从《今夕何夕》的创新性入手,提到了渔鼓戏生来就有开放、包容、鲜活的属性,从不拘泥于所谓的“原生态思维”,容易吸收、嫁接其他艺术门类优点,并从容自洽。
孙永老师结合戏剧艺术特点等方面,指出《今夕何夕》有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他赞扬了《今夕何夕》的短小精悍、简约唯美,认为《今夕何夕》以小剧场与渔鼓戏的有机融合,拉近作品与观众距离。邢长远老师从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今夕何夕》为渔鼓戏等地方戏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闫永利处长的发言赞扬了《今夕何夕》在推动渔鼓戏现代化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他认为《今夕何夕》是渔鼓戏在剧目创作和表演革新方面的又一次突破。
最后,参加本场沙龙的嘉宾老师、同学进行了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