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

【滨州文学研究】第16场学术沙龙“以现代意识烛照历史的幽微——王新生戏剧《红雪》的透析与阐释”成功举办
  • 作者:滨州文学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4-05
  • 浏览次数:143

  • 2024525日下午15:00,在11号教学楼416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第15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场沙龙由滨州文学研究中心、滨城市戏剧家协会、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承办,沙龙主题为:以现代意识烛照历史的幽微——王新生戏剧《红雪》的透析与阐释。

    本场沙龙由人文学院李彦红副院长主持,特邀滨州市剧协原主席、著名编剧王新生先生,滨州市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赵雪松先生,滨州市评协名誉主席、著名诗人王长征先生,山东省剧协副主席、滨州市剧协主席臧宝荣女士,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青年剧评家孙雪女士参加。此外,参加本次沙龙的还有人文学院刘玉华副教授、李兆禄教授、王爱民副教授、邢长远副教授、孙永副教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的部分同学。

    首先,大家一起欣赏了戏剧《红雪》精彩片段,精彩的剧情深深吸引了与会人员。之后,滨州市剧协原主席、著名剧作家、《红雪》编剧王新生先生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王新生先生提到之所以创作出《红雪》是因为自己“死过”(戏剧创作的颠覆性转变),经历过认知被打碎又重组的过程,而《红雪》就是他在认知重组后寻找新的理念的结晶。其后,王新生先生通过具体事例,详尽地阐述了《红雪》在主题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多个方面的特色。

    接下来是学生代表进行发言。23中文本2的刘秀彬同学从《红雪》展现的不同时间角度、人物性格与情节等方面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征,阐述了在现代意识烛照下,历史的幽微往往呈现出更为丰富和深邃的内涵这一观点;23历史本2的陈雨荷同学具体分析了《红雪》的人物、剧情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手法,认为《红雪》展现了人物形象和命运的起伏;23历史本2的邓淑慧同学以剧中具体的女性角色贾氏为切入点,分析了《红雪》以小人物展现社会大主题的特点,深入探讨了《红雪》展现的深层含义,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茶歇过后,参加沙龙的各位专家、作家、老师依次发言。滨州市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赵雪松先生认为王新生先生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批判意识的人,他的思考、理性、审美能够跳出戏剧的形式而站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中;滨州市评协名誉主席、著名诗人王长征先生提到在《红雪》里不仅看到了破坏性,还看到了其作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循环的体系;山东省剧协副主席、滨州市剧协主席臧宝荣女士认为《红雪》不仅是探索性的,还是先天性的先锋派戏剧,《红雪》给了封建压迫、封建礼教一记振聋发聩的耳光;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青年剧评家孙雪女士认为《红雪》中展开的对手戏和相应的心理空间更为合理地展示了人性和人欲,作品情节安排给主人公带来更多外在的压力,使多位主人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这是剧作的精妙之处;刘玉华副教授认为《红雪》不仅具有深度的戏剧理论功底,还具有对历史、现实和人性的关注、认识和思考,《红雪》不仅具有可贵的探索创新精神,还具有强烈地社会责任感;李兆禄教授通过对戏剧中的细节一一举例,进而阐述了《红雪》的结构精细与剧情合理性;邢长远副教授认为《红雪》是对传统戏剧的全方位的大胆突破,在题材、结构、手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充分体现出了戏剧的现代性。邢长远副教授还现场宣读了因事无法到场的滨州市作协原主席、著名散文家李登建先生对本场沙龙的寄语。李登建先生在寄语中提到《红雪》在题材主题、社会批判,人性开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是非常不容易和很值得称道的。

      最后参加本场沙龙的嘉宾、老师、同学合影留念。此次沙龙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文学交流活动,同学们不仅全面了解了《红雪》创作经历,也对《红雪》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本场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