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团体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团体  大学生研究会

正文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与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 作者:滨州文学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2-06
  • 浏览次数:126
  • 2021592030分,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与李辉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在实验楼北楼408室进行了座谈交流。

    首先,大学生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潇涵同学介绍了团队成员对李辉先生文学创作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情况。主要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以黑夜、命运等关键词对李辉诗歌的解读;著名评论家王长征从李辉性格和人生经历出发挖掘其诗歌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著名作家李犁品评李辉诗歌中静与净的风格;滨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韩振英老师从叩问生命、日常生活、精神返乡三个方面对李辉诗歌的深入分析;三次李辉诗歌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李辉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专家们指出李辉是个有感而发的诗人,其具有对生活和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滨州日报等媒体对李辉的诗歌、纪实文学《生命的骑迹》的介绍、报道和解读等。

    接下来,团队成员分别畅谈了对李辉先生文学创作的研究情况。刘瑞珍同学以李辉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天空、湖水、风等)为切入点,结合李辉诗作中独特的忧郁气质,解读了李辉诗歌的“静”和“净”,即内心宁静与精神纯净两大特征。刘瑞珍同学特别提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李辉,身上有着挑战生命极限的一种踊跃,但在他的诗作中则更多流露出对生命的一种沉重思考。踊跃与沉思,二者不断对抗交融,反映到诗歌当中,便成了他丰盈又富有张力的诗歌韵律。

    司马晴晴同学认为:李辉先生善于把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场景、碎片化的事物写进诗歌,从简单抵达丰富;在语言风格上,李辉诗歌偏向口语化,干净简洁,没有繁复的辞藻、深奥的意象,往往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孙宁馨同学谈到:李辉先生的诗歌是有感而发的,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的细节、场景中发现诗意、提炼诗意;语言平和、简洁,不故弄玄虚,不华丽繁缛;诗歌内容往往与家乡有关,写滨州,写黄河,体现了诗人的乡土根性——留恋故土,不忘家乡。

    李潇涵同学提出:李辉诗歌中有许多女性特质的体现,在诗中“她”字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与诗人丰盈的内心世界相呼应,也体现了诗人的浪漫诗情;李辉诗歌的落脚点大都有着“凉”“重”的内核,体现了诗人内秀、善良的特质;李辉诗歌的语言清新、平白、易懂,有“散文化”的诗歌倾向,情感以低调、柔情为主。此外,李潇涵同学也提出在研究李辉诗歌中,可以从“手术后”和“骑行后”划分其诗歌创作的不同阶段。

    邢长远老师对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李潇涵、刘瑞珍、司马晴晴、孙宁馨等同学在研究李辉先生诗歌、散文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解答。

    邢长远老师指出2021年下半年拟在学校举办“滨州文学的当代发展与多元传播”学术研讨会,因此研究团队应该加快研究进度,确保完成研究团队的既定研究任务。邢长远老师强调,在后续研究中,应打开研究视野,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搜集李辉先生作品创作的研究资料;二是尽快完成与李辉先生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从创作论角度把握李辉先生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三是要高度重视对李辉先生作品的“素读”,在原初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从作品论角度对其作品中的意旨、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四是要认真梳理李辉先生文学作品的传播情况,尤其要以李辉先生获得全球公益大奖巴肯邀请奖为切入点,了解李辉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

    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对李辉先生作品创作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座谈会取得了良好效果。